□秦若嫣(华南理工大学)
5月19日,安徽省凤阳县明代中都鼓楼顶部一侧瓦片部分掉落,敏捷引发大众重视。据悉,该鼓楼于上一年完结修理,竣工检验至今才一年多。由此引发网民质疑:为何鼓楼刚修好就出问题?现在,当地有关部门正在进行调查。(5月20日 羊城晚报·羊城派)
站在凤阳鼓楼下仰视,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修建,曾是江淮大地的前史地标。六百余年的风雨腐蚀,让台基上的楼宇屡毁屡建,但2024年3月刚刚竣工检验的补葺工程,却在一年后因顶部瓦片大面积滑落登上热搜。烟尘四散的视频画面中,飞落的不只是古修建的碎片,更是一记关于文物维护的沉重叩问:补葺的结尾,究竟是工程检验的句号,仍是继续看护的起点?
据悉,鼓楼自2017年起便呈现瓦片零散掉落的状况,2023年发动的修理项目合同金额约为341万元,规划、施工、监理流程看似严丝合缝。但是,竣工检验仅一年,便呈现瓦片掉落现象。补葺后的瓦片滑落暴露出一个更荫蔽的问题:文物维护不只需求资金和技能,更需求贯穿一直的职责担任和日常维护。
文物维护的实质,是让前史的回忆在现代日子中连续。鼓楼台根据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,而1995年重建的楼宇虽非原物,却承载着凤阳人对“中都角楼”的文明幻想。正如厦门鳌冠社区将清代古厝改造为“美好院”,让老人在雕花门廊下品茶谈天,文物的生命力在于其与今世日子的互动。凤阳鼓楼在补葺后若仅作为静态展品,缺少继续的办理与活化,便难以避免“修旧如旧,却修而不活”的为难。当瓦片掉落时,许多围观大众举起手机记载而非慌张逃离,恰恰反映出不少大众对文物的关心已从“远观”转向“共生”——他们的期许不只是修建的完好,更是前史与当下融合的文明场景。
这场事端也为当下文物维护敲响了警钟。不少县级文保单位和未定级文物往往面临着资金匮乏、办理粗豪的窘境。这些阅历印证了文物“维护真空”的危险,也提醒着一个道理:文物维护需求打破“抢救—崩塌—再抢救”的循环,转向预防性维护与可继续活化的双轨并行。对凤阳鼓楼而言,调查组的树立当然重要,但更需树立补葺后评价机制,将大众参加、数字监测归入日常办理,让每一次补葺都成为文明传承的“耕种”而非“补漏”。
当凤阳鼓楼的烟尘散去,咱们当以更谦卑的姿势审视文物维护。它不该止于投标文件中的金额和工期,而应成为一场跨过时空的文明接力。六百年前,工匠在鼓楼台基上垒砌的不只是砖石,更是凤阳城的文明脊柱;六百年后,接过这份遗产的咱们,需求用准则的热忱与才智,让每一块瓦片都成为通向前史的坐标,而非崩塌时的一声声叹气。